烟花三月的周日,阳光明媚,和风拂面,上午10:00来到狼山风景区,从北大门刷脸进入景区。

沿着北麓山脚石道向东,首先来到“林溪精舍”。林溪精舍位于溪边幽林中,东为赵绘沈绣之楼,与观音禅院相邻,建于民国5年(1916年)。精舍即书斋和讲学之所,又取精进之舍之意。林溪精舍匾额为秦能所书,下悬有张謇撰、孙淼书“已寻岚壁临空尽,别构新斋与竹齐”的楹联。林溪是张謇在狼山规划建立植棉试验场开辟的灌溉河,又开凿护山河经小洋港而通长江。水利既通,山水环抱,林木相依,张謇依溪筑舍。林溪精舍四周亭台分布,曲溪茂林环抱,林木掩映,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清幽宜人。经过1980年、2002年等几次维修,林溪精舍恢复旧貌。


20220306_102202.jpg

向东进入北麓园,也称謇园。

20220306_102340.jpg

赵绘沈绣楼位于语梅楼的左边,临山壁而起,建于民国8年(1919年)。楼具中西合璧风格,内部为中式重楼传统格局,楼外门用圆拱形,挑小阳台,具有西洋风格。楼以其藏有赵孟頫父子画和沈寿姐妹绣的观音像而定名。楼内所悬赵孟頫画观音作男像,以古意胜。赵绘沈绣之楼原藏有,民国时浙人张摩诃转赠张謇的杭州井亭庵所藏的历代名人所画观音像150多幅。日本侵华期间,观音转移上海,遂影印千部。后一部分原作观音像不知所终。今赵绘沈绣之楼两壁所悬十数幅观音像,是据影印本摹绘而制。

20220306_102542.jpg


謇园里有讲经堂等建筑。

 入山之门原来也叫五山拱北门,最早建于清乾隆年间,由当地邑人王景献捐资兴建。从清代初期开始,狼山的香火一直很旺盛,四方香客云集,逐渐形成了街市,这是当时人们进山朝拜的必经之路。张謇曾为此亲笔题“入山之门”四个大字,意思是:当你一跨进这个门,你就来到了大势至菩萨的庄严道场。

20220306_103653.jpg


狼山,古代又称狼五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叫白狼山;一说因山形似狼而得名。


20220306_103749.jpg


许愿树,据说很灵的!


刻在巨石上的《狼山赋》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作者为原南通市副市长袁瑞良,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词赋家。



狼山广教寺南边的无名桥。



唐骆宾王墓,宋金将军墓。骆宾王,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明正德九年,南通曹氏农民在黄泥口发现其墓,清代时移葬狼山,与南宋金将军墓、刘南庐墓并在一处。



功德池,近4000平方米的水面,周围以黑松、七叶树等蕴含佛教寓意的树种为主,配以大乔木组团、结合景石时令花卉配置,形成疏中有密、大中见小、层次丰富自然的景观空间效果。善男信女常在此放生。


香客烧香之处,文明礼佛,安全旅游。



狼山广教禅寺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现存三大明清建筑群。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至今格局完整,保存完好,是明、清两代继承和发扬唐、宋佛教文化的杰作。这三组建筑群融入了中国宫殿式的建筑格局,金碧辉煌,飞檐翘角,雄伟庄严,同时汲纳民间建筑艺术,显得古色古香、古朴典雅。广教禅寺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历代佛教寺庙建筑演变的写照。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庙。



法聚庵原为三仙祠,建于明代,清雍正三年(1725)重建,据清修《南通州五山全志》记载,三仙应为隐居狼山仙人洞的虞真人、军山炼丹台的燕真人、黄泥山仙人洞的龙舒仙女。三仙祠在清中叶时复改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现为狼山圣严法师佛学成就纪念馆,是为纪念一代高僧、台湾法鼓山开山宗师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十三岁在此出家,从此开创了一代大师的弘法历程。



幻公塔位于狼山南坡,为7层实心砖塔,建造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系纪念广教寺中兴始祖智幻而建,故称幻公塔。智幻,宋朝山东临沂人,姓田,早年为进士,因读《楞严经》有悟,遂落发为僧。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智幻主持建造狼山大圣殿及诸殿阁,成为广教寺一代中兴祖师。



抚台李公平倭碑,高三米,宽一米,立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马坤所撰。记录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李遂率领军队,在泰州、海安、如皋一带平定倭寇,平息江北倭患的历史,现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江亭位于狼山葫芦峰顶,始建于宋,明时复建为望海亭,清初改为望海观音祠,后圮,1976年重建。



葵竹山房在狼山山腰,为南通著名的寺庙园林。山房所在地原为始建于明嘉靖十年的四贤祠和三辰轩所在地,园内布景小中见大,东西相连,四重院落以法苑珠林为中心,凡亭、台、楼、阁无一不具,其屋萦回纡饶,参差左右,前后相拥,廓道相连,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格局。山房南临崖望江,其北倚绝壁,斜向上支云宝塔巍然,下俯左视,望江亭翼然相望,四面皆是美景,而匾额题名更具意味。   "法苑珠林"为葵竹山房主建筑,得名于唐高僧道宣所著《法苑珠林》。院落东为"塔荫堂",南为"一枝栖"即"一枝之地"。西为退藏精舍,取"归隐后潜心学习。"之意,又有深藏不露的意思。葵竹山房院内花木扶疏,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其中一株两百多年古罗汉松,横斜飞出,势如虬龙。



白雅雨烈士墓,墓前有“白雅雨烈士之墓”碑,系张謇书;碑阴刻墓志铭,系当时通州师范学校校长、佛教学者江谦撰,张鮞书。白雅雨是南通人,爱国学者,中国地学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老师,辛亥革命时领导滦州起义,任北方军政府参谋长,民国元年1月7日壮烈牺牲,时年44岁。民国元年9月从滦州移葬于狼山,民国3年11月建墓,墓碑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墓前石刻是他的绝命诗。白雅雨墓1983年被列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大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欣然挥毫“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



萃景楼宋时为三会亭,"宋薛球、臧师颜、吴天常皆故人,会此,因名"。明初此地为庙门所在地,正德七年(公元1510年)刘六、刘七所率义军据狼山庙门而战,庙门被官军焚毁,明嘉靖十八年通州同知舒缨将庙门前移,在原址上修建萃景楼,取“万千景象,萃于一楼”之义而名之。



“圆通宝殿”是广教寺的主体建筑,又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内供奉着大势至菩萨像,两侧为十六尊者的佛像。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这尊坐像高达4.5米。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精美,殿内锦幛绣幔,金碧辉煌。两侧为十六尊者塑像。



支云塔屹立在狼山之巅,是广教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塔建于北宋城市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塔高34.9米,砖木结构,五级四层,四面成正方形,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每层各有三个小间,绕以木栏,由下向上次第收广教寺宿。刹顶有相轮七重和宝珠、金铎等物。


大圣殿,供奉着东南亚地区唯一一位穿龙袍的菩萨——大圣菩萨。传说此山最初被白狼精占踞,唐代高僧僧伽(即大圣菩萨)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从此这里香火兴起,僧伽即为狼山的开山师祖。又因民间传说大圣菩萨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有求必应,据说在广教寺祈愿十分灵验。



大圣殿西门外,远眺长江、马鞍山、黄泥山和南通市区,视野开阔。



从西山道下山,可远眺马鞍山和黄泥山



下山后向西,游览以前的园博园。向南,可至江边圆通宝殿。

西山门牌楼。



枫桥夜泊



花开富贵雕塑



映山湖



大观桥



廊桥



二分明月(扬州园)



化石林



温室花园